余天云,身为红四方面军的高级将领与核心骨干,曾先后执掌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——30军与31军,担任军长一职。
他勇猛善战,性情如火,酒量非凡,即便面对海量,无所畏惧的许世友,在脾气与酒量上,亦不得不对他敬让三分。
他曾被誉为“游击战天才”,深受众多将领的赞誉。然而,时移世易,他最终沦为反面教材。他的离世,更是笼罩在意外与悲剧的阴影之下。
余天云,湖北黄安县(今称红安县)人士,此地乃声名显赫的将军之县。两位国家主席董必武与李先念,以及陈锡联、韩先楚、王近山、秦基伟等诸多共和国杰出将帅,均诞生于此。余天云若不幸遇难,其名必将名列这诸多将领之列,毋庸置疑。
01、红军中的猛将
余天云,生于1911年的湖北黄安县一户贫困农家,幼年时期便得以入学启蒙,因聪慧好学,深得师长的青睐,且磨砺出笔法独特的毛笔字。1922年,余天云的父母不幸相继离世,彼时年仅十岁出头的他,便成为了孤儿。在叔父的收养下,他不得不辍学,转而学习裁缝技艺,以此勉力维持生计。
在1926年左右,农民运动风起云涌,余天云毅然投身其中,加入了农协会,与那些豪绅恶霸展开了激烈的斗争。
1927年,黄麻起义的烽火燃起,年仅十六岁的余天云,与李先念、王树声、詹才芳等英勇志士并肩作战,投身于革命的洪流。次年,1928年,余天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在沙场上,余天云英勇善战,迅速从一名普通的战士蜕变成为营长。
在1932年3月,余天云,当时年方二十一岁,接替了受伤的徐海东,执掌红四方面军第12师第36团的大权。与此同时,12师的第34团则由许世友领导。两位闻名遐迩的“剃头将军”汇聚一堂,让身为师长的陈赓既感到欢喜又夹杂着忧虑。欢喜的是,拥有这两位英勇的战将,似乎任何艰难险阻的战斗都不在话下;忧虑的则是,这两位将领向来以不遵指挥、敢于顶撞上司著称。
此后,红四方面军在川陕之间转战千里,余天云率部英勇作战,在枣阳兴集一地,连续击溃强敌,为全军的推进拓宽了通路。在对川军三路围攻的艰苦抵抗中,余天云又创下了一人以一团的兵力对抗一个师围攻的军事奇迹。在沙丘平阵地,他亲率两个连队与川军并肩作战,历经三天三夜的血战,成功歼敌1500余名,其英勇事迹在川陕大地传为佳话。
最为传奇的,莫过于柳林河战役。陈赓将军曾将此战形容为一场激烈程度堪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。在这场激战中,红四方面军以两万之众对抗卫立煌指挥的八万大军。战事初起,敌军一部突破红军防线,直逼张国焘、徐向前等指挥官所在的指挥部。当时指挥部仅有百余人,面对这一紧急情况,连张国焘和徐向前都亲自拔枪射击,参谋人员亦开始焚烧文件。危机关头,未接到命令的余天云率部及时赶到,投入战斗,与敌军激战一日,终于化解了指挥部的危机。正是这一战,使余天云名声大噪,进入张国焘的视线。当时,张国焘正在进行肃反运动,四方面军的许多名将如许继慎、曾中生、吴光浩等,要么被闲置,要么惨遭杀害。张国焘迫切需要培植自己在军中的势力,加之对知识分子的猜忌,出身农民的余天云因此脱颖而出,被张国焘、陈浩昌等人赞誉为游击战的天才。
1933年6月,红四方面军将原有四个师的部队进行了扩编,升级为四个军。战功赫赫的余天云,从团长的职务一跃升至红30军的军长,随后又被任命为红31军的军长,彼时年仅22岁。
倘若他未曾遭遇不幸,审视当年的同袍战友,30军政委李先念日后竟成为了国家主席,而红四方面军的军长们,亦不乏上将许世友、王宏坤、陈再道等杰出人物。即便在其麾下,亦涌现出上将王建安、中将杜义德以及程世才等众多英才。余天云以攻善守的卓越才能,成为红军中最为璀璨的将星,而他率领的30军,亦在四方面军中崛起,成为一支无人能敌的强大主力。
李先念
02、致命的弱点
余天云身上存在诸多不足与失误,他不仅缺乏许世友那般聪慧,其性格中更带有先天的瑕疵。
其作风极其蛮横,动辄辱骂他人,挥拳相向,甚至以枪口威胁。伴随余天云的警卫员与通讯员,总计约百余人,无一幸免,均曾遭受他的殴打,其中不乏多次遭受打击者。
张国涛在草原上掀起分裂之风,领兵南下之际,团长周时源,怀着对朱德总司令的深切热爱与无限敬重,将自己战场上所得的一头骡子赠予了朱老总。此消息传至余天云耳中,却遭到了他的愤怒斥责,甚至派遣手下将周时源痛殴至重伤。
与他同属低半级的红30军政治部主任张成台,曾一度与他意见不合。在一次激烈的争论中,余天云竟毫不犹豫地举起手,给了张成台一个响亮的耳光。事后,张成台因此愤而提出,希望离开红30军。
在一次行军途中,部队沿着羊场小路前进,途中遭遇弯道。就在这时,一匹马蹄打滑,余天宇不慎从鞍上坠落。然而,他并未冷静分析情况,而是不加思索地向马夫连发三枪,致使马夫遭受了严重的伤害。
他麾下89师的政委杜义德,在伤愈之后,自30军转调至31军。在临别之际,他前来向余天云告别。然而,余天云蛮横地不允许他带走自己的手枪。杜义德拒绝后,竟被余天云连同手枪一并扣留。余天云更是不依不饶,跑到张国涛那里去诬告。最终,杜义德不仅被免职,心爱的手枪也一并失落。
余天云对政治工作者抱有极深的轻蔑,他坚信军事力量至上。在他眼中,战斗是消灭敌人的唯一途径,而政治工作则显得微不足道。因此,他常常将部队中的政治干部痛骂一通。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:军事力量可以战胜敌人,消灭敌人,但政治思想工作真的能完成这一使命吗?
某日,红30军在激战中遭遇阻碍,时任30军政委的李先念及众多师团干部均感焦虑。而此时,余天云军长却悠然自得地对李先念言道:“政委,若你前去为他们讲授一堂政治课,此山头定能攻克。”李先念闻言,怒火中烧,气得几乎要跳脚。
面对脾气火爆、性格刚烈的余天云,即便张国焘亦感头疼,在重用他的同时,也不得不采取相应措施以防范与制约。四方面军的其他领导人对他亦是情感复杂,爱恨交织,这一状况更是激起了余天云的强烈不满。
刘伯承
03、撤职学习
在1935年9月的一个四方面军重要会议上,陈长浩政委特意对持有不同意见的红九军军长何畏给予了表扬。此举让余天云倍感不悦,他心中郁积不满,以至于忍不住出口骂街。当时在场的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见状,立刻示意有人迅速将余天云按住。
在座的张国焘瞬间警觉,他误以为这是余天云在反对其南下的计划,于是旧怨新仇一并发作,当场宣布剥夺了余天云的军长职务,并将其调往红军大学深造。
调至红军大学深造,对余天云而言,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。若他能潜心自省,切实改正自身存在的不足与失误,他的未来依旧充满无限可能,因为革命事业亟需像他这样具备卓越军事才能的人才。此外,踏入红军大学的大门,接受更为全面和系统的军事教育,对这位出身草莽的余天云而言,更是难得的宝贵机会。
然而,这位红军的勇猛将领并未察觉到这一点,依旧我行我素。进入军校学习后,余天云目睹同学们均为营团级军官,唯有自己身为军级干部,心中顿生不快,深感身份有所跌落。
尤为尴尬的是,余天云目睹昔日劲敌何畏竟在红大执掌政工要职,位居自己之上,这让他心中郁积着无法排解的怨气,抵触情绪日益高涨,屡屡以种种理由逃避授课。一次,余天云因事遭到斥责,愤怒之下,他于当晚召集旧部相聚畅饮,一番交谈之下,怒火更盛,余天云在酒精的催化下,激动地宣称要去找何畏理论。听闻此言,何畏竟然惊慌失措,四处逃窜,场面狼狈不堪。
此情之下,余天云在学校依旧沿袭着往日的作风。他不仅携带了军长原有的秘书、通讯员等随从人员,更配备了一个机枪排作为贴身卫队。在红大,余天云就读的是高级指挥科,该科名义上仅有三十余名学员,实则人数超过百人,宿营时常常需要占据整个村庄才能安置妥当。
余天云原来就一直轻视知识分子,到了军校以后更是如此,他对一些教官很是不尊重。有一次郭天明来上防空课,余天云的大声嚷嚷道:“这有什么好学的?我们个个都识得飞机,这不过是小菜一碟,我们何惧生死?”
赖光群有一次给学员上测绘课,刚上了一会儿,余天云便不耐烦的喊道:“今日的课程内容已讲得不少,就此打住,大家可以去休息了。”言罢,他率先离去,留下课堂。
随后,彭绍辉担纲讲师授课,彼时身为学员的余天云却借题发挥,于课堂上冷嘲热讽。他讥讽那位已被免职的副参谋长,质疑其有何资格在此妄加评论,又论及军事理论,直言打胜仗才是真理,即便不学习,自己也能战无不胜。彼时的彭绍辉或许心生忌惮,或许是选择置之不理。然而,余天云却愈发嚣张,竟指挥一众警卫员蜂拥而入。
随着事态的演变,因反对张国焘而担任红军大学校长的刘伯承再也无法保持缄默。他愤然冲入教室,对余天云怒斥不止。然而,余天云不仅未有一丝收敛,反而出口伤人,更是狂妄地掏出了枪支。这一举动,让向来温文尔雅的刘伯承勃然大怒,他一声断喝,立刻让人缴了余天云及其警卫员的枪械。在这起事件中,余天云可谓是众矢之的,即便是张国焘的亲信何畏,也明确站在了刘伯承的一边。
张国焘
04、跳江自杀
此事发生后,张国焘亲赴红军大学,责令余天云向刘伯承致歉,并下令警卫人员收缴其武器,将其实施禁闭。
此事对余天云造成了沉重的打击,但若仅仅如此,也不至于使他走到生命的尽头。然而,接踵而至的是两起事件,这些事件令余天云彻底失去了生活的乐趣。
不久后,余天云被囚禁于禁闭室,却传来令人震惊的消息:他新婚仅一年的妻子,不幸遭受张国焘的枪决。
刘伯新,这位是余天云的妻子,她来自安徽六安,于1934年与余天云喜结连理。她曾是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的第二任团长,在战场上她总是冲锋在前,以身作则,无论是运送粮草弹药还是救护伤员,她都毫无怨言,始终站在队伍的最前列。在她的带领下,她在军中的声望极高,深受同袍们的尊敬与赞誉。
遗憾的是,行进至草地之前,刘伯新麾下的女兵因饥饿难耐,步履维艰。无奈之下,刘伯新只得私下宰杀了一头牦牛,以解她们的燃眉之急。然而,此事终究被藏民举报至张国焘处。
在长征途中的红军队伍,军纪之严明令人赞叹。即便情况尚可理解,但在无数双注视之下,张国焘无奈之下只得下达命令,对余天云的妻子实施了枪决。
妻子离世的消息对余天云的心理造成了沉重的打击,而在此之际,他的境遇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。
昔日,他在红军大学中飞扬跋扈,对政委何畏的权威视若无睹。如今,遭受张国焘的指责后,何畏便趁机落井下石,乘机打压。于是,何畏开始对余天云百般刁难,竟至让他背负着小米艰难行军。
原本余天云就对何畏抱有轻视,何畏此举更是激起了他的反感,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对抗,处处针锋相对。在行军途中,余天云拒绝按照命令行走,既不步行也不骑马,战士们无奈之下只得将他抬上担架,艰难前行。
1936年四月,红四方面军在丹巴河畔稍作停留,正值情绪低落的余天云,不顾自身安危,从担架上跌落,毅然跃入江流,终年不过25岁便英勇牺牲。
广盛网配资-散户怎么加杠杆-网上股票开户-十大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